理性看待美國大選,慎變謠言幫兇


美國大選情況緊湊,大家無法即時知道結果。筆者執筆之時,兩黨都未能集齊270張選舉人票入主白宮,出現了「特朗普有望連任,拜登或可險勝」的懸峙現象。除了總統選舉外,美國也會同時選舉所有眾議員和三分之一的參議員,但現時亦只能較肯定眾議院仍是民主黨控制,而參議院則隨時要等到1月才會知道誰是多數黨。不論選舉結果如何,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。然而,在這段選舉期間出現的一些現象,特別是香港(甚至台灣)在網上談論大選的情況,卻很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。

美國選舉制度複雜,外人看美國選舉,很容易霧裏看花,見樹不見林。讓人擔心的是,不見得有很多人願意真正了解細節,更缺少深入的理性討論。香港人看美國大選,最留意美國對華政策,但這次選舉期間,卻有頗多簡單甚至膚淺的見解,集非成是,實在不值得鼓勵。最常見的錯誤,是直接把反中/親中的二元格局放到共和民主兩黨的候選人身上,從而很快地推論出要支持哪位候選人。更甚者,因為情緒上的狂熱,會把自己不喜歡的一方盡力妖魔化。

誠然,民主共和兩黨的外交政策,在策略上是有些分別的。大約而言,共和黨傾向直接由美國自己處理與別國的糾紛,民主黨則較願意在全球層面上處理糾紛。這就如幾年前的超級英雄電影《美國隊長3:英雄內戰》裏,美國隊長傾向超級英雄不應受國際機構監管,但鋼鐵人卻認為,由聯合國來監察他們是合理的。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,共和黨的外交政策一般能更有效率地執行自己想要的計劃,但單打獨鬥卻未必能完全達到所想的效果。民主黨較易與他人共議,但討論和醞釀需時,有時會不夠效率,亦無法完全達到想要的結果。

不理解兩黨外交 批評文不對題

當然,以上只是簡單地勾畫出一個光譜,並非要把兩黨截然二分。兩種取態哪種更好,值得進一步思考,但現時卻少見這些討論,反而只有很多情緒宣洩。

例如最後一場總統辯論中,拜登曾提及要中國遵守國際規則,結果惹來港台兩地不少人批評,說中國不會遵守規則、或只有特朗普的做法才可制衡中國。這正是沒有理解到上述民主黨和共和黨外交政策上的分別,於是批評流於空洞,文不對題。

某程度上,美國的對華政策,兩黨的執行細節雖有不同,但很多時都有兩黨共識。由尼克遜時代開始,過去幾十年來,兩黨的普遍共識是可以慢慢潛移默化中國;而過去幾年,特別是過去1年,形勢急轉直下,令美國對中國的期望幻滅,取而代之的,是完全的不信任。從過去1年參眾兩院通過對華議案的情況可以見到,平時可以各不相讓,甚至不惜聯邦政府停擺的兩黨,可以毫無異議地高速通過議案,算是美國兩黨罕有的共識。

我們現在常覺得共和黨似乎更為反中,似乎只是因為現在是他們當家,政策由他們執行,所以形象更為突出而已。

另外,美國獨特的政治制度,除了兩黨制外,也有聯邦制、三權分立、恒常性的選舉等等,背後其實是一個權力的制衡,確保不讓任何政黨或一小撮人所有的權力太久,要定期受到民眾的監督。

而且,美國人有政黨輪替的習慣,不只總統要換人,兩個議會也會有政黨輪替。這種恒常變天的機制,令任何外人只看重其中一個政黨,而妖魔化另一個的行為,都不甚明智。

以上僅是提綱挈領式的介紹,要真正理解美國政制和兩黨外交政策,非得繼續深入探究當中的細節不可。要有深入討論,單是口號式的宣稱哪位政客或政黨所謂反華或親華,其實對討論沒有幫助。

以往的世界,通常沒有足夠的渠道接觸資訊,令大家的知識出現偏差;今天卻是網上資訊太多,言人人殊,加上不少社交媒體的回音牆效應,變了自己人「圍爐」,一些口號式的講法,更往往把魔鬼藏在細節。我們需要很小心去理解各種資訊,不要成為傳播謠言的幫兇。

在思考美國對華政策的好壞時,除了從以上兩黨外交政策的效果來思考外,更需要問問我們自己,是要抱着甚麼的價值觀來思考國際問題。

當我們知道甚麼的價值更重要,才能讓我們處理國際關係的問題時,得到更清晰的答案。如此,不論美國選舉結果是否如自己所願,都不會過度歡喜,或不知所措,才能沉着應對。

撰文 : 陳成斌 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

欄名 : 國是港事

《經濟日報》2020年11月5 日https://paper.hket.com/article/2794570/%E7%90%86%E6%80%A7%E7%9C%8B%E5%BE%85%E7%BE%8E%E5%9C%8B%E5%A4%A7%E9%81%B8%20%E6%85%8E%E8%AE%8A%E8%AC%A0%E8%A8%80%E5%B9%AB%E5%85%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