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嘅私隱倫理問題

宜家嘅科技日新月異,為人類帶嚟唔少方便,但係都帶畀我地好多道德倫理嘅問題。例如係疫情下,我地要保持社交距離,唔可以有太多面對面既接觸,於是有段時間我地全部要改做網上上堂,但咁樣就令到我地要考慮好多私隱問題,例如會唔會屋企環境唔適宜長期上網,或者自己屋企有啲地方唔方便暴露係鏡頭前面。又例如為咗控制疫情,世界各地都已經用緊唔同既「接觸史追蹤技術」嘅電話/電腦軟件 (contacting tracing app)。呢啲追蹤軟件,係技術方面,只係用緊一啲簡單藍牙技術,根本唔難做到;真正難處理嘅,係背後嘅私隱同安全問題。公共衛生專家認為,追蹤病患接觸史係有效控制病毒傳播嘅重要方法。不過,唔少人就覺得呢啲app 侵犯用戶私隱甚至影響自身嘅安全保障,因為我地不自願咁樣受到呢啲科技既監控,當技術落係不法份子手上,就會好影響我地嘅生活甚至安全。呢啲就係涉及倫理學嘅問題了。

咁,其實乜野係私隱?我地又點解要擔心私隱嘅倫理問題呢?如果照字面解,「私隱」未必有單一嘅意思,係一組家族式相似性 (family resemblance) 概念嘅組合,應用上可以包含好多唔同嘅內容,例如與公共對立嘅私人領域、私人嘅空間不受侵犯、個人資料嘅保密、甚至係涉及個人人格 (personhood)、親密關係 (intimacy) 等等。有啲資料我地覺得係秘密唔想畀人知;有啲資料甚至唔係啲乜野秘密,只係我地一般唔會週圍同人講,會選擇性咁只係同自己親近嘅人分享,呢啲都可以話係私隱。理論上,既然我地既個人資料都係可以選擇性咁同人分享,咁私隱又好似唔係咁絕對嘅。又,係某啲情況下,其實一定嘅監控似乎都係需要㗎喎。有冇道德問題,就要視乎情況而定;例如為咗唔畀可疑嘅人走入自己住嘅大廈,咁大閘有閉路鏡頭似乎無可厚非;但如果話為了安全去到連廁所都裝鏡頭,就唔可以接受。

係一啲情況下,當我地將侵犯私隱視為錯誤嘅行為,其實本身已經等於視私隱嘅議題為重要嘅倫理問題。咁樣嘅思路,可以再分為兩種;一種係重視私隱嘅工具價值,認為私隱會帶來其他很重要嘅後果。另一種係直接認為私隱本身就係很根本嘅價值,因此不能侵犯。有些人甚至會把私隱視為權利或者人權,亦即係話,私隱不只係法律權利,同時亦都係道德權利,大家都有道德責任尊重同埋保障每個人嘅私隱不被侵犯。呢啲都係討論私隱倫理問題時嘅一些基本進路或者前設。

哲學內確實有好多私隱道德問題嘅討論,呢度講講其中兩樣特別嘅想法介紹畀大家。就上面提到嘅私隱權利問題,上年紀七十年代曾經係美國牽起過一番熱烈討論。當中主要嘅爭議係,到底係唔係真係有一種叫私隱嘅基本道德權利,定係其實只係一堆不同權益集結而成嘅籠統稱呼。哲學家 Judith Thomson就係認為私隱唔係一種單一的道德權利。侵犯私隱嘅不道德,其實不在於違反咗私隱權利,而係因為呢啲行為本身違反一堆其他好重要的道德權利,例如自由權利、私有財產權利等等,而所謂侵犯私隱權,就係呢堆權利嘅集合。

另一個近年熱門嘅爭議,係關於到底所謂「控制」(Control) 定係「讀取」(Access) 嘅說法更能解釋咩野叫做侵犯咗私隱,並且噉樣又有乜野道德問題。過去嘅主流似乎係以控制呢個說法為主,但近年都多咗哲學家支持讀取嘅講法。呢個分類有點複雜,但可以用一個例子去理解。例如某一日我去完一間Café ,離開咗一個鐘頭之後,先發現漏咗本手寫嘅日記係嗰度。我返去想攞返嘅時候,發現本日記已經唔係枱上,而係店內職員收埋咗等我返黎攞。支持讀取說法嘅人會認為,係呢個鐘頭內,我係失去咗對日記,特別係裡面內容嘅控制。但係,只要店裡面根本冇人偷睇過我本日記 (即係沒有「讀取」),咁樣似乎並不算係侵犯我嘅私隱。呢個想法其實係想話,很多時我們以為私隱被侵犯,係源於資料被別人獲得或者控制;但其實真正嘅問題應該係資料在沒有我嘅同意下被讀取。同私隱權利嘅討論一樣,呢個讀取說法,有助我地𨤸清討論私隱道德問題時要留意到嘅重點和思考方向。例如當我地好擔心有些軟件會自動攞到我地一啲資料嘅時候,我地要擔心既其實唔係啲資料點樣被呢啲軟件攞到,而係攞到之後點樣讀取、攞黎點用,等等。而當中係唔係牽涉到侵犯了各種乜嘢嘅權利,亦都值得我地細心研究。

References:

Macnish, Kevin. 2018. “Government Surveillance and Why Defining Privacy Matters in a Post-Snowden World." 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35 (2):417-432.

Thomson, Judith Jarvis. 1975. “The Right to Privacy."  Philosophy & Public Affairs 4 (4):295-314.

《迴響》第十七期,頁27-28,2021年12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