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的和平觀念

陳成斌

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、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

公民視點

戰爭與和平的倫理學一般有三個主要理論:和平主義、正義戰爭論、現實主義。當中的和平主義與正義戰爭論,都肯定了可以從道德層面探究戰爭的問題,而和平主義則更多集中討論和平的意義;研究的方向,可以是把和平視為固有價值之餘,亦要探討和其他重要的價值之間的關係,例如仁愛、正義、德行等等。在中國文化當中,儒家被視為主流學說,亦是其中一個最源遠流長的傳統。以往較多學者把儒家的戰爭觀念視為正義戰爭論,但近年亦多了學者留意儒家傳統如何重視和平的價值。

儒家強調「仁」,以此來討論為政之道,戰爭理應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,因為我們應該行王道而非霸道。正如《孟子・公孫丑》所記載:「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國,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。湯以七十里,文王以百里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贍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」。

又例如《論語・季氏》記載,孔子十分反對季氏攻擊顓臾 (魯國的附庸)。當中,孔子提到不應擔心顓臾未來會否成為對自己子孫的禍害,反而應該重視省察己身: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」

另一段在《論語・顏淵》的講法也十分值得一記。「子貢問政。子曰:『足食。足兵。民信之矣。』子貢曰:『必不得已而去,於斯三者何先?』曰:『去兵。』子貢曰:『必不得已而去,於斯二者何先?』曰:『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』」。三者的優先次序中,以信賴最為重要、糧食次之、軍備排到最後。

這幾段《論語》和《孟子》的說法都很顯淺易懂,不用多作解釋。但在這裡同時引述這幾篇段落,可以讓大家讀到,儒家的和平觀念是怎樣,亦可以讓我們思考,如何將之應用在生活裡。

公民思考

  • 我們如何把仁愛、正義、德行等價值與和平的積極意義連繫起來,使這些價值成為公民發展的基礎?
  • 我們應該要怎樣,才能落實儒家的和平觀念?公民可以在當中有甚麼角色?

公民素養

公民素養要有關乎世界未來的議題的感知,也要關心社會與世界。和平是一般人的願望,問題在於我們要如何實踐與推廣和平。有些儒家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由自身的公民素養認知與情感開始做起。

〈由儒家角度理解釋和平觀念〉,《星島日報中學生版》,2023年6月5日。

發表留言